基金经理看两轮科技股行情叙事差异:从制造属性向科技属性的跃迁
作者:小微 发表于:2025年02月25日 浏览量:77583

基金经理看两轮科技股行情叙事差异:从制造属性向科技属性的跃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从对标美股 “Magnificent 7” 的中国科技“七巨头” 概念被提出,到一众基金经理收复业绩失地、对“AI+”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展开充分挖掘,以DeepSeek为首的AI技术突破推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加速重塑,也让中国科技股再次走进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科技行情再度归来的感受,熟悉又陌生。回望2019-2021年的上一轮牛市,5G、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带飞”科技行情,自主可控的逻辑则从信创软件、芯片设计逐步发展到晶圆代工、设备材料等领域。

而当前行情则聚焦AI、大模型和算力,核心驱动是市场主线大模型革命的产业趋势。从持仓来看,在2025年被资金热捧的一大主线是AI算力的“后勤部队”,另一主线就是AI下游的应用端。在汽车、医疗等跨界领域,业务与AI相结合的公司近期也在二级市场“迎春”。

对两轮科技行情的叙事差异理解和对投资逻辑的及时调整,正在成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们追求业绩的必修课。

在一些受访基金经理看来,两轮科技股叙事逻辑的差异,背后是中国科技从对单一硬件、制造业属性的摆脱,到全面展现AI技术创新与应用潜力的过程,也是中国从被动应对外部压力到主动参与全球市场的重要转变。

“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积累,中国科技企业正逐步摆脱制造业属性,与此同时科技属性大大增强。”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刘伟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从中国“F7”看产业趋势

进入2月,中概股和港股科技涨势汹涌,中国科技“F7”的概念也在市场中呼之欲出。

先是华泰证券曾在2月14日提出中国科技股的“七巨头”概念,将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列为中国科技核心资产。之后,海通证券研报中也提到,中国股市中AI应用、半导体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有望涌现科技“七姐妹”。

在海通证券看来,美国科技“七姐妹”是近年美股上涨主要动力,其崛起得益于持续科技创新巩固行业优势地位。我国技术积累、人力资本、政策支持具备培育科技巨头土壤,股市制度环境也为科技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不难看出,无论是“七巨头”还是“七姐妹”,概念的诞生都是在有意对标美股的“Magnificent 7”的说法。美股“M7”的概念出现于2023年,最初由美银证券分析师在2023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如今已成为共识性的名词。

迅速崛起的中国科技龙头,获得的不仅是国内卖方机构的关切。月内,一组“中国十杰跑赢美国七雄”(China's Terrific Ten: Beating the Magnificent Seven)的数据在国外广泛传播,涉及的10家上市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和中芯国际。数据显示,从2023年12月31日至2025年2月12日,上述10只中概股的累计涨幅为77.4%,超过了同期美股七巨头76.6%的涨幅。

对于这一数据,WisdomTree资产管理公司股票策略负责人Jeff Weniger近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中国的十杰对标美股七雄,只能用碾压(crushing)来形容。这一趋势从去年年中就开始了,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

在国内,财通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也都于近期引用到了“Terrific Ten”这一说法。

目前,中国的“七巨头”仍只是一个酝酿中的概念,尚无共识性的名单。但当题材相似、股价优异的科技龙头被卖方机构置于共同的标签集合下来牵动投资者目光时,这一概念构筑和传播的行为本身无疑映射出,一场科技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成为了引发本轮科技行情上行的关键契机。

“这一概念的传播是符合产业事实的。无论是纳斯达克的‘七巨头’还是中国科技‘七巨头’,都与人工智能的产业革命密不可分。”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刘伟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具体到近期大家热议的中国科技七巨头的提法,最直接的促发因素是DeepSeek震撼全球之后,让全球的投资者重新认真审视中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和优势。”

平安基金的基金经理林清源也对这一概念的出现表示了认同:“其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进入成熟阶段,这些公司引领AI、硬件制造和云计算等领域,显示出技术自主和全球布局能力。”

据了解,在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内AI技术突破在本轮科技行情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后,龙头公司率先开展估值修复,是此次中概股、港股科技上市公司率先获得市场聚焦和股价拉升的一大原因。

“互联网龙头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富国基金基金经理田希蒙向记者指出,“例如部分企业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部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突破;部分企业则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上追赶等。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科技行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AI+”助力基金收复业绩失地

而在互联网龙头领跑行情后,A股上市公司未尝不是此轮科技红利的惠及者。

刘伟伟指出,在AI产业发展的早期,大模型厂商是焦点,也是未来价值提升最大的环节,这些在国内便主要集中在港股的互联网巨头。但在AI发展的过程中,最先受益的是算力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无论是北美还是国内算力供应链的公司,如光模块、PCB、服务器等大多在A股,将会充分受益于算力的爆发。而国产算力中的芯片、存储等也都在A股的电子板块,也会直接受益。

事实上,眼下大量公募基金经理也在纷纷研究如何抓住这一轮科技重估行情,挖掘超额收益。

Wind数据显示,春节后,年内收益率超过20%的主动权益基金已经有385只(仅统计主代码,下同),绝大多数都是科技类产品。其中近两周来,鹏华碳中和主题、永赢先进智造均宣布暂停大额申购,将个人投资者单日单个基金账户投资金额限制在100万元。截止发稿,上述两只基金是全公募市场年内的收益冠亚军,年初至2月24日的回报率分别为67.69%和65.13%。

纵观业绩领跑基金的特征,大多是提前在去年年末就已对AI的趋势有所布局。也有一些未能在去年年末提前捕获行情的基金经理,受益于主动型产品灵活的仓位调整能力和对细分领域的聚焦能力,在今年通过赛道的快速切换而跑赢被动产品。

例如截至2月24日,东方阿尔法优选以接近36%的年内涨幅居于主动权益市场收益率前30的榜单,截至去年年末,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占净值比接近45%,包括百傲化学、豪鹏科技、乐鑫科技、强瑞技术等。但除了第9大重仓股全志科技今年年内涨幅达到了41.33%外,其余涨幅皆未超过36%,且大多涨幅不足20%。不难猜测基金经理在一季度对基金持仓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A股科技投资的激活,一批成立于上一轮行情高点的基金也收复了业绩失地。

2021年2月18日,上证指数一度创下3731.69点的阶段性高位。Wind数据显示,当月成立的主动权益基金共有54只。在2023年12月31日,仅有2只基金的单位净值超过1元,但截至2025年2月24日,单位净值“回1”的基金已经达到了13只,其中六成基金在今年实现了正增长。

以景顺长城品质长青为例,这只基金成立于2021年2月9日,在同年7月单位净值达到1.09元的高点后快速下行,2024年2月一度达到0.61元,去年“924行情”后接近回正,又在2025年以19%的增长率达到1.24元的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景顺长城品质长青的持仓是典型的“喝酒吃药”型布局,但在2024年末,基金已经完成了向科技板块的华丽转身,最新重仓股包括中际旭创、高伟电子等,以及比亚迪、腾讯、金山云等港股。基金经理在去年四季报中表示,2025年AI对于国内产业链的影响大概率会更为深入和广泛,因此管理人增持了部分围绕国内AI产业发展的云业务公司,以及受益于智能驾驶硬软件规格加速提升的产业链公司。

科技投资逻辑生变

对于保持着科技投资方向经历了两轮结构性牛市的基金,其重仓股的变化,往往还能更充分地映射出科技投资逻辑主线的演变。

例如由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杜猛管理的摩根远见两年持有便成立于2021年1月。作为横跨两轮科技周期的基金。2021年年末,基金主要重仓天华新能、亿纬锂能、华友钴业等新能源个股。而在2024年年末,基金的前四大重仓股是宁德时代、立讯精密、中芯国际和腾讯控股。

在杜猛看来,相较之前几次的科技股结构性牛市,这一轮的AI突破是颠覆性的变革:“从AI这一轮发展的开始,除了某些特定领域之外,中国可能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硬件设备供应链、机器人产业的供应链等。中国有望首次在产业技术革命中、在技术应用的浪潮中,扮演领先者之一的角色,所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

杜猛还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具有制造能力、技术迭代创新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等竞争优势的A股科技企业,或能够充分分享到本轮科技龙头价值重估的红利,并有望成长壮大,在未来的投资中,自己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成长性。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可能还会经历一次中国资产的整体重估。

多位受访对象也和记者提到,由于新一轮AI产业趋势的叙事逻辑已和过往不尽相同,自身的关注重心也有所生变。

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经理闫思倩指出,其目前在本轮行情最看好的方向是人形机器人,究其原因,在于机器人作为“硬件+软件”的结合体,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质。

“过去我们一直都是制造优势、硬件优势,软件不行。但现在软件与硬件都插上了翅膀,中国科技生态越来越强,具备更好的超车基础。”她表示,自主可控已从半导体设备到手机、车机、平板、屏幕、物联网终端、AI大模型,以及科技创新的每个领域。

“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积累,中国科技企业正逐步摆脱制造业属性,与此同时科技属性大大增强。”刘伟伟向记者表示,其重点关注的领域目前转移到了AI基础设施,软件应用以及AI端侧硬件、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三大应用载体上。

也有基金经理指出,在新一轮科技行情叙事下进行投资,除了科技产业的内生发展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整体环境因素的变化。

在林清源看来,中国AI在开源和竞争中的不断发展,是最大的环境因素。“2019-2021年期间中美贸易战和科技封锁是主要外部压力,自主可控成为应对策略的核心。而2024年背景是全球AI竞赛加剧,中国AI企业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本轮行情更多体现为主动参与全球市场,比如DeepSeek在多国下载榜单居前。”他指出。

“两轮行情的环境因素变化在于,我们当下面临着更加割裂的世界、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因此我们在考虑技术、产业和商业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对国际环境有更多的警惕,这会对产业和公司的兑现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刘伟伟也提示到。

近两日以来,以DeepSeek概念为首的科技股重新出现了高位的短线调整,部分机构也向投资者提示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基本面短期存在不及预期的可能。不过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伴随着海内外市场有关中国资产重估的新叙事正在形成并逐步强化,“AI+”产业链上中高速增长确定性高的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依然相对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