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周小川: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快速发展是货币桥项目实践的主要原因)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10月23日在金融街论坛系列活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与跨境支付革新: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表示,从需求角度来说,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快速发展,是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启动并逐步走向实践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1年2月,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下称“货币桥”)项目,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2024年6月6日,该项目进入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阶段。
周小川指出,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和供应链发展迅速,包括旅游在内的人员往来、跨境电商发展推动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也暴露出现行支付系统的一些不足,即无法满足亚洲内部贸易、旅行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上,我们使用美元或其他强势货币进行这些跨境支付。
他表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成本,还需要避免因美元流动性不足或美国货币政策和亚洲经济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一致所带来的困难。为满足上述需求,货币桥项目以及其他促进亚洲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我们可以看到,东盟国家和中国,以及海湾国家与其他亚洲地区之间有着很多合作的空间。”
谈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与跨境支付体系的关系时,周小川将现有的货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强势货币,具有自由可兑换、足够的流动性支撑、深度的外汇市场、币值稳定等特征。这类强势货币主要是美元,通常还有日元、欧元、英镑等,这些货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人民币也在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里,但与其他货币仍有差距。
第二类是准强势货币,这类货币也被用于跨境支付,但与第一类货币相比有些弱势。他指出,当前货币桥发展的成员货币,包括港元、泰铢和阿联酋迪拉姆等货币可以归入这一类,人民币也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货币相对较弱,可能面临一定的国际收支问题,货币可自由兑换程度较低,需要外汇管制等。
周小川指出,货币桥项目发展需要区分三种不同货币类型。第一类货币的跨境支付已经相当便利,尽管可能还有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空间,但提升空间已不大。第二类货币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还有很大改善空间,以满足这些经济体互联互通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第二类货币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提升,那么我们可能也会逐步考虑第三类货币,尽管可能会有些复杂,但并非不可行。在货币桥上,我们可以使用强势货币、准强势货币以及第三类货币,并加强本币跨境使用。对第三类货币国家,我认为使用本币进行跨境支付对于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维护货币主权非常重要。”
周小川还表示,推进货币桥建设需要亚洲中央银行的支持。中央银行需要制定规则、监管,进行外汇管理等。对于许多亚洲经济体而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程度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也很大。货币桥项目正在推动并便利经常账户,特别是小额经常账户交易。
“因此,我认为这非常符合亚洲经济、贸易以及旅行发展的需求。从需求侧来看,这也是货币桥项目发展的原因。”周小川说。